跳到主要內容區

113年度生命教育活動-愛的同在工作坊

日前辦理113年度生命教育活動第一場次-愛的同在工作坊,這是維持二天的工作坊,邀請哈克米在台灣創始人Rob Bageant(貝雋文)老師擔任講師,遠道而來炙熱且熱情的屏東,簡單介紹一下哈科米,由美國的心理學大師Ron Kurtz 所創立的。他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帶領哈科米取向的工作坊與訓練,不斷的改進哈科米取向,讓這個方法更為精簡,更成為一個協助個人從事自我內在探索的方法(assisted self-study)。哈科米取向是一個運用正念的身心整合探索取向(Mindfulness-centered somatic psychotherapy) 。它是一個基於個人在正念之下所輔助進行的身心內在探索。哈科米的取向認為許多阻礙我們與人連結或能夠生活的更好的模式、信念大多是在我們意識經驗之外,我們藉由好奇、不批判的觀察自己慣有的身體動作、姿態的模式,以及當下的身體、情緒反應,能夠開始與這些非意識的信念或模式接觸,將這些模式帶入意識之中,了解我們過往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與人的互動與生活的,進而可以聆聽自己與開始療癒。
​兩天的課程中,老師運用很多小試驗與技巧,讓學生感受到改變是透過實際的體驗發生的。沒有智性的對話,而是透過設計的小試驗,藉由體驗與對自己內在經驗真實的好奇,而意識到自己立即的身心反應所存在的內在組織結構、回憶與相信。體會身心是一體的,而且彼此緊密關聯,互相影響。個人的過去經驗、創傷不僅僅存在於記憶中,也存在身體感受與反應之中。在內在探索裡,講師重視一個人的非語言訊息。緊抿的嘴唇、收縮的胸口都可能存在著長久的適應或生活的信念與模式,藉由體驗的小試驗,讓學生開始更清楚意識到這些非語言的訊息所隱藏著的心理記憶。透過在安全與慈愛的環境中,療癒的本能就會自然的開展。強調「愛的同在」的精神的培養。
這次活動參的大四學生參加完活動表示,活動講師像個接生醫生,生命並非因接生醫生而誕生,而是因著接生醫生的引導,讓這個歷程可以更順利與流暢。療癒的歷程也是相似的。在深厚的安全與溫和中,探索者長久被放逐或壓抑的部分,終於可以相信會有被接納的空間而能夠展露,得以被探索者所認識,擁有療癒的機會。